开场白:从弗洛伊德的诊室到抖音的直播间
1912年,有个叫弗洛伊德的老头在论文《论精神分析中最具普遍性的缺陷》里扔出个重磅炸弹,首次提出一个概念:“圣母-妓女情结”(Madonna-WhoreComplex)。指男性心中普遍存在“纯洁圣母”与“堕落妓女”两种形象,有时会在同一个女性身上整合“神圣”与“欲望”。这一概念如同一面棱镜,折射出性别权力、文化规训与个体心理的复杂纠缠。有些男人看女人可以是穿白裙子的圣母玛利亚,也可以是穿黑丝的夜店女郎。
百年后的今天,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情结,会发现它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理论命题,更是渗透于文化、媒体、两性关系的隐性规则。
以前那个“非黑即白”的思维已经过去了,现在流行圣母与妓女的混合体,在短视频平台我们经常看到:穿JK制服的姑娘被夸“清纯得像初恋”,转头在直播间跳热舞“擦边”。这种魔幻现实,正是“圣母-妓女情结”的21世纪变种。本次论坛将围绕“圣母-妓女情结”的理论源流、文化表征、社会影响及突破路径展开深度探讨。掰开揉碎聊聊,这玩意儿到底怎么来的,怎么影响我们生活的。
第一部分:理论溯源——弗洛伊德的“男人心事”
1.1弗洛伊德的原始命题:每个男人心里都住着两个妈。
老弗同志发现,男人心里住着两个妈:一个是喂奶的圣母玛利亚,一个是勾引儿子的坏女人。这一情结源于男性对“母亲”形象的依恋与恐惧:婴儿将母亲视为“全能的哺育者”(圣母原型),但随着性意识觉醒,母亲又被投射为“禁忌的欲望对象”(妓女原型)。男性通过将女性归纳为“纯洁者”与“堕落者”,试图缓解对母亲/女性的矛盾情感——既渴望依赖,又恐惧被吞噬;既渴望占有,又恐惧失控。
小男孩刚出生时,觉得妈妈是“全能女神”,要啥给啥;可等到了三四岁,突然发现:“哎?妈妈怎么有乳房?爸爸怎么没有?”这时候,妈妈在他眼里就变成了“禁忌的欲望对象”。
这种矛盾让男人长大后看女人就犯迷糊:既想要个像妈妈一样照顾自己的“圣母”,又想要个能满足欲望的“妓女”。要是有个女人敢把这两面合体,比如白天是温柔女友,晚上是热情伴侣,那就更好了。
1.2后续理论的延伸:从拉康到福柯的“接力吐槽”
拉康派解读:法国心理学家拉康认为,“圣母-妓女情结”的本质是“符号界”对女性主体的规训。啥叫符号界?就是社会给女性定的各种规矩:结婚后得当贤妻良母(圣母角色),谈恋爱时得是性感尤物(妓女角色)。女性为了适应社会,不得不把自己劈成两半,白天演圣母,晚上演妓女。女性被要求同时满足“象征秩序”(如婚姻中的“圣母”角色)与“想象界”(如性对象化的“妓女”角色),这种矛盾迫使女性自我多种性格以适应父权制。
女性主义批判:弗洛伊德的理论隐含“男性中心”视角,将女性视为“被观察的对象”,而非具有主体性的个体。例如,米歇尔。福柯的“权力-知识”理论强调,这种情结本质是父权制通过话语构建的“他者”,——通过把女性分成两类,让男人掌握评判权,从而维持性别等级,而更多的女性为了同时满足类这两类,不得不将 ...... 剩余部分请访问 春满四合院 登录后浏览完整版
|